技術工作者的商業思維
本文是聽完 91 大在商業思維學院分享『技術工作者的商業思維』後的速記與心得
講座的啟發:明確掌握自己的定位,搭配出獨特且有市場價值的產品組合,成為市場的獨佔者後除了薪水的回報,更還能得到更多自由
內容速記
職涯成長
- Job
- 價值:時間最貴
- 老闆的時間
- 團隊的時間
- 用時間買時間,選擇好的工具並熟練使用工具
- 角色:對外橋接
- 不要被公司綁住,多接觸外面的事、人
- 從外部取經,回饋到內部的價值中,節省所有人的時間
- 溝通:向上溝通
- 隨時回報工作狀況
- 目前情況
- 建議方案 A, B, C
- 推薦使用 A,因為在這個需求下利大於弊
- 持續同步公司期望與個人成果
- Value First,但是與老闆共同的 Value
- Work
- 找愛:長期投資
- 小成本投資去尋找愛,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技術
- 有愛才能撐得比別人久,就算沒有實質回報,過程也是開心的
- 綜效:特色變現
- 把自己的愛做關聯
- 影響:創造連結
- Career
- 選擇:成長>績效
- 個人成長大於績效,多做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事,有些績效對個人成長沒有助益
- 找新工作時如果三年不加薪都可以接受,因為有想學或想發展的領域,但三年加薪幅度要灌在一開始談的薪水中,這樣就可以不為績效做事,有更多的自由
- 目標:天花板>收入
- 天花板是 Career,收入是 Job
- 權威:成果>履歷
- 成果是 Career 的累積
- 履歷是為 Job 準備
- Job 與 Work 的產出都要持續輸出到成果中
- Values
- 初心:擇己所愛
- 人脈:真能幫上多少人
- 有能力幫人
- 知道別人有需要
- 別人願意選擇找你幫忙
- 自由:做自己,不委屈
推薦書籍
- 賽斯高汀
- 戳盒子宣言:從想到做
- 有機會拼就對了:從想到做
- 低谷:自由工作者
- 動機,單純的力量:推動變革
-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:For trainer
- 做個有梗的人:如何做嘗試
- 刻意練習:學習相關
- 點子都是偷來的:學習相關
心得
91 大分享了很多他在職涯中的心得,其中有三點我覺得啟發我很多
每多賺 100 萬,不快樂程度大概會變兩倍,更慘的是扣完稅實際才多拿 70 到 80 萬
下班後的休息,無法補償上班時的不快樂
雖然這個道理一直都懂,但用數字赤裸裸呈現的時候還是讓人很震撼。聽完之後更會讓人想要多努力一點,不要掉入這個痛苦的漩渦中。
無論是在工作中或是在尋找新的工作時,都應該要把眼光放在發展性,是不是有足夠的成長空間,不要只關注短期的回報
以無限賽局的角度來看待,無論是技術、人生或是投資都是關注長期的獲利才是較佳的策略。
縱使你有能力能幫助別人,別人不一定願意選擇找你幫忙
過去很少去思考這一點,但這才是能不能幫助到別人的關鍵,如果他不願意找你,有再強的能力都無法幫助到他。而幫助也是一個正向的循環,每協助解決一個問題都是能力與人脈的累加,能幫助越來越多人,能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,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。
職涯覆盤
以下是91大提出的九題職涯覆盤問答,因為目前還是 Junior,所以先從組織內部的角度回答這些問題
職涯覆盤回答
- 我目前用來創造商業價值的主要依據為何?
- 分析需求並獨立搭建解決方案
- 我真正感到熱愛的技能、工作、喜好、專業是哪些?
- 挖掘需求、設計與實作解決方案,從無到有搭建整個服務
- Web Application
- Vue.js, python
- K8s, Docker, OpenAPI, DevOps
- 如何從我熱愛的領域變現或創造商業價值?
- 主動發掘組織內的需求,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實作
- 被動承接組織內的任務,但同時主動挖掘其他潛在的痛點
- 誰會需要這樣的商業價值?為什麼要選擇我?
- 需要快速驗證與實作需求,一條龍能加快開發速度
- 只需要粗略地描述需求,從SA, PG, OP 都一手包辦,獨立產出可用的服務
- 哪些熱愛的領域交集,能產生綜效或獨特商業價值?
- 對前後端都有自主開發能力,搭配容器化技術,能夠獨立開發出可用的服務
- 還有哪些需求或商機,需要哪些領域交集才能達成?
- 增加 DB, Redis, MQ 的技術能力,擴大服務的防守範圍
- 如何養成能解決別人問題的能力,並讓人知道?
- 把自己開發時遇到的問題紀錄下來,並寫成文件發佈到組織內的知識管理系統中
- 怎麼發現他人有這樣的需求與問題?
- 多關注有人在抱怨或被抱怨的內容
- 怎麼讓他們願意選擇我,接受我的幫助?
- 主動與他人分享與其業務相關的技術內容,讓對方知道我也對該領域有涉略,未來遇到問題時就有可能會主動徵詢,並接受幫助
回答完這些問題時,讓我更認真檢視自身技能與商業價值之間的連結。以我而言,有些自認可以帶來的商業價值,在做連結時反而發現一些軟性的技能其實可以說是缺乏的,像是需求分析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空間。
與軟性的技能相比,技術面的能力高低是相對明確的,時時都會評估是否有需要加強的地方。但軟性技能的不足,比較難透過自身察覺,會慣性地用技術去克服。像是需求分析技巧因為不夠好,就透過高頻率的開發迭代,直接 trial and error 找出正確解。但人並不像機器可以無限次嘗試,過高的頻率會耗損彼此的耐心與消磨信任感,應該要加強需求分析能力,讓整個開發過程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。